祥云县“五加强五提升”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祥云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是大理州的东大门,全县人口47万,国土面积2425平方公里。全县辖8镇2乡,136个村(居)委会,1191个村民小组,有汉、白、彝、回、苗、傈僳等6个世居民族。

改革开放以来,祥云和全国全省一样,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占据了主导地位,农民的自由性、流动性大大增强,在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解放了农民的同时,也给农村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祥云县耕地面积仅31.5万亩,人多地少、干旱少雨的现实,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大量青壮年劳力脱离土地,大批大民工迁徙进城,致使农村出现了“空心村”现象,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不断增多,夫妻两地分居较为普遍,引发了青少年教育、农村家庭稳定等一些社会问题。此外,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不强,民主政治建设步伐不快,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直接影响着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此,祥云县委、县政府立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打破了就稳定抓稳定、就党建抓党建的单一做法,把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与推进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整合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力量,合理配置管理服务资源,构建了“五加强五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模式。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当前大量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集中在基层,民生难题也集中在基层。基层党组织作为农村的领导核心,与农村社会管理水平息息相关。要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关键在于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为此,祥云县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切实把党的组织建到最基层的管理单元。一是把党的组织延伸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全县共建基层党委15个、党组11个、党总支132个、党支部870个(其中建立了非公经济党支部52个,建立社会组织党支部7个),党员19309名。任命130名新农村指导员为村党组织副书记,任命2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为常务书记,协助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二是抓好基层党组织的晋位升级。对照“组织设置是否合理、领导班子是否健全、组织制度是否完善、经费场所保障是否落实、作用发挥是否充分”等五项标准,对全县所有基层党组织按“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级进行分类,抽调县级机关熟悉党务工作、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较强的相关人员,到基层党组织指导实施“先进党组织红旗工程、一般党组织整改工程、后进党组织转化工程”,提升各基层党组织党建水平。三是拓展党建领域。以“三有一化”为重点,强化基层党员队伍教育培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基层干部待遇。在“四群”教育中,实施“八个一”工程:即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形成一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广泛走访基层群众,拟定一套符合村情发展的思路;开展结对联户工作,到每一个自然村召开一次群众大会;努力做实事办好事,帮助村组做一至二件群众看得见的实事;注重发展富民产业,创造一条解决群众增收致富的经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设一个坚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培养锻炼一批优秀年轻干部;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一方社会和谐稳定。通过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全县基层党组织引导和激励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了群众创造和谐幸福生活的“主心骨”。

加强基层民主组织建设,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最关键的就是要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一是拓宽议事范围,将农村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村集体债权债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纳入村民民主议事范围,切实提高群众的民主议事意识。二是建全完善制度,全面实行“四议两公开”工作。基层党组织在广泛听取意见、认真调查论证的基础上,集体研究提出初步意见和方案,在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组织召开党员大会,由全体党员讨论审议,之后将党员大会的决议交由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讨论表决,在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后,及时将决议通过的事项在村务公开栏公示,然后由村委会组织实施,实施结果及时向全体村民公布。三是强化民主监督,成立了勤廉监督委员会、村民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组织,对“四议两公开”内容进行监督,其中,为确保勤廉监督委员会认真履职,采取财政每月补贴、村级补助等方式给予勤廉监督委员会成员适当误工补贴,促进农民广泛开展协商议事、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等群众性自治活动,真正做到群众的事情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自己管。

加强农村经济组织建设,提升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祥云县立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小群体”与“大龙头”和“大市场”的有效衔接,全县共挂牌成立了469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其中专业合作社148个、专业协会54个、农村综合服务社267个,会员15128人,带动农户20149户74696人,涵盖了粮食、烤烟、林果、蔬菜、蚕桑、养鸡、养猪、养牛、养鱼等行业。在加强农村经济组织建设中,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积极引导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4万多亩,促进了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在村党组织的引领和协调下,龙云公司、龙之源公司、俊标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租赁大片土地建设生产基地,并优先招收出租土地的农民到基地、企业务工。务工农民实现了“四有一无”,即有土地租赁收入、有工资性收入、有粮食直补收入、有生活保障、无自主经营风险,年收入一般在2万元以上,经济收入大幅增加。土地流转后,土地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产业化经营能力明显增强,单位面积产出率空前提高,带动了区域内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对农村劳力进行了合理分流,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可以安心地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投身到二、三产业的发展之中;由于家庭原因不能外出的农民,可以“租地不离地”,实现就近就地务工。土地流转规避了农民以往自己耕种土地所面临的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风险,基本杜绝了农业生产环节中的生产用水、地块相邻等矛盾纠纷,促使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祥城镇下村村委会2010年外出打工300余人,到目前已全部返回就近务工,有效解决了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婚姻纠纷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加强综治维稳组织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祥云县探索建立了“4+1”工作体系,把综治维稳网络延伸到村到组到企业, “4”即把基层划分为四级管理层次,在各乡镇建立乡镇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在村(社区)建立了治保委、调解委、综治维稳工作室,在企业设立综治维稳工作站;在小组、自然村及企业设立了人民调解小组、信息员和调解员;以村为单位开展15户中心联防,即每15户组成一个联防小组,由群众推选出威信高、能力强的人担任15户中心户长,并兼任村综治维稳信息员和人民调解员。“1”即在各小组或自然村建立群防群治联防队伍,全民动员参与,群众轮流值守,开展治安防范。与此同时,在2013年初在沙龙镇沙龙镇石壁村开展“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并联合县妇联、团县委等部门在石壁村开展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服务管理工作。同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乡镇综治维稳和村(社区)治保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祥云县人民调解以案奖补实施办法(试行)》,明确了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奖励政策措施,对治保调解人员按月发放70元、60元、20元不等的定补资金,根据对已化解矛盾纠纷的难易程度,发放50元、150元、250元、400元、1000元不等的人民调解以案奖补资金,充分调动了治保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解决了一批老问题,超前预防了一批新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不稳定因素,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果。

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直接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祥云县坚持服务为先,把为民服务有机地贯穿到社会管理的各个层面。一是搭建便民服务平台。以“便民、利民、为民”为核心,紧紧围绕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民生问题,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拓宽公共服务领域,10个乡镇为民服务中心和部分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先后投入使用,形成了覆盖县、乡(镇)、村(社区)的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和服务农村的 “绿色通道”。二是健全完善服务机制。将服务大厅作为干群“连心桥”,建立承诺服务、便民服务、延伸服务等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方便人民群众,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三是拓宽服务群众形式。各级各部门广泛开展大接访大走访活动,到基层宣传法律法规,倾听社情民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同时查找工作差距,积极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等待服务为上门服务,提升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拉近了和人民群众的距离。

祥云县探索实践的“五加强五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模式,进一步强化了基层党组织领导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地位,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加强了党领导下的基层民主组织建设,基层综治维稳网络进一步完善,构建了农村基层服务系统,农村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通过推行“五加强五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模式,一方面促使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近务工、安居乐业,另一方面有效破解了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服务管理问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农民自我服务管理的能力明显增强,社会矛盾纠纷明显减少,群众安全感明显提升,有力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