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调适”---- 顾名思义,心理的调整与适应。在我国的警察队伍中,基层派出所的户籍民警默默无闻为群众服务,大众更多关注的是民警服务的态度、服务质量,却很少对户籍民警长期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又该得到怎样的关爱和服务呢?笔者结合本局户籍民警工作现状,就工作中户籍民警产生的心理困惑、成因及如何进行心理调适谈谈粗浅看法,以期互勉。

一、户籍民警的心理困惑表现

以祥云县公安局户籍民警现状为例,祥云县目前有11个公安派出所户籍窗口,设户籍民警14名,其中女民警12名;男民警2名,平均年龄约27岁,全县常住总人口477055人,其中辖区常住人口超过10万人的有两个派出所;超过4万人的有两个派出所;超过2万人的有四个派出所;其余为山区派出所,平均每位户籍民警管理常住人口34075人。户籍民警承担着全县的常住人口户籍管理工作,属业务工作较为单一的警种,但因警力不足等因素多数户籍民警在基层派出所既要承担繁琐的户籍工作,还要兼派出所内勤、参加值班备勤及各种安保等公安工作,同时在工作中时常不被理解等造成户籍民警强烈的心理困惑,主要表现为:

(一)抑郁感强

户籍管理工作是公安工作中基础的工作之一,在人口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户籍民警每天面对数以百计的服务对象,其中的艰辛是毋庸置疑的,当某些申请与户籍业务办理程序或规定有冲突无法当场办结时,时常会招致服务对象的不满和指责,甚至是投诉、辱骂及故意损毁办公用品等举动。对此,户籍民警常常感到无奈与无助,只能一味的采取克制和压抑的态度,将烦恼埋藏于心底,长而久之,抑郁的情绪日益增加。

(二)焦虑感重

在祥云县公安局14名户籍民警中,85%的户籍民警兼派出所内勤工作,有两个山区派出所户籍民警还兼案件办理及值班安保等工作;另15%户籍民警辖区常住人口数量较大,人均管辖5万以上人口,日常工作量繁重。而社会对警察的职业标准越来越高,户籍民警一方面要做好户籍窗口服务工作,努力使人民群众满意,另一方面还要参与其他公安工作,要想达到面面俱到的理想工作状态是非常艰难的,系列的矛盾心理常常使户籍民警对工作感到力不从心,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

(三)负疚感深

负疚的情结多数来源于因工作繁忙对家人的无暇顾及。在祥云县公安局14名户籍民警中,已婚与未婚数量各占一半,但无论婚否,基层户籍民警均与家人不在同一乡镇,更有五名户籍民警来自于外县市,多数时候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使户籍民警不管是节日或对家中琐事的处理上很少能与家人团聚和照顾,不能尽到作为一名或儿女、或妻子、或丈夫、或为人父母应有的责任,从而对家人的愧疚感越来越深重。

(四)失落感强

祥云县公安局户籍民警平均年龄约27岁,多数是刚跨出校门怀着对警察职业的崇高向往的年轻人,满载着对公安工作的神圣梦想和无限期待。而美好的梦想却随着看似谁都能干的户籍管理工作日复一日地消磨,同时期待中的公安工作迎来的多数是群众无止的投诉、信访及网络媒体对公安户籍窗口工作的炒作和片面报道,加之户籍管理是一个很难突出业绩的岗位,如此,迷惘和失落的心情油然而生。

二、造成户籍民警心理困惑的成因分析

(一)职业倦怠的产生

国外学者将职业倦怠解释为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长期重复同样的工作,没有新鲜感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户籍管理工作枯燥繁琐,户籍民警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没有挑战性,工作激情慢慢减退,时间长就容易形成倦怠的心理。

(二)超负荷工作及人口管理的日益规范形成心理压力。

 户籍民警长期坚守在派出所,除受理日常的窗口业务外,还负责户籍档案的归档、人口统计等工作。在便民利民措施的落实上经常利用周末、节假日休息时间集中为学生、返乡农民工办证,有时还要下村调查户口、关注解决困扰群众的疑难户口问题、为老人办证及做户口政策宣传和解答等,造成户籍民警的工作量有增无减。而在社会管理日趋成熟的前提下,户籍管理制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处于不断改革变化中,户籍民警在办理业务时不能仅限于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管理条例》等几种规定,随着近几年来“一元制”户口管理登记制度的实行、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推进、“农转城”工作力度的加大促进、户籍业务实施细则的制定以及户籍管理上的各种意见答复,户籍民警要想在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就需要在繁忙中抽空研究琢磨文件,认真把握要点。如果挤不出时间来学习和充电,工作压力就会越来越大。

(三)警营生活的紧张单调使不良情绪不能合理释放。

首先,基层户籍民警基本上吃住都在派出所,职业本能精神随时处在紧绷状态;其次,户籍管理工作异地交流较少,致使工作经验得不到交流、业务水平得不到提高、心灵上得不到慰藉;另外,休息时间少,交往空间狭窄,又不愿家人为之担忧,工作中的不顺心得不到及时的倾诉和排解,使抑郁和焦虑情绪越积越深。

(四)职业愿望与社会认可相悖,心理落差大。

由于网络媒体以增加社会关注度和收视率等商业目的考虑,宣传报道户籍窗口工作的正面典型少之又少,而对民警执法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过度渲染,造成少数群众对民警的执法活动不理解甚至曲解。对户籍民警服务工作存在的偏见也时常体现在日常户籍业务受理过程中,一方面在群众对户籍民警的户口政策解释不予认同时的故意刁难;另一方面由于相关职能部门的政策与公安机关现行的户籍制度不匹配,当群众在其他职能部门申请的事项不能顺利办妥时,往往将原因归咎于公安户籍窗口一方而无理取闹。在矛盾面前,社会舆论更多评价的是群众的利益如何受损,极少有人关注执法者的权益如何维护?因为得不到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最初的职业愿望遭受打击,从而诱发强烈的心理落差。

三、户籍民警心理调适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学习,努力提高业务素质

“打铁还需自身硬”。户籍管理工作也是如此,只有平时加强学习研究,将文件精神透彻掌握,才能在工作中轻松应对各种情况,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工作方法也能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得到创新。受理户籍业务时才能做到有理有据,在群众面前才能自信满满、不卑不亢,维护户籍民警应有的尊严。

(二)正视压力,学会自我解压

心理学家认为:“压力本身并非来源于人所陷的生活困境,而是来源于我们对这些生活经历所采取的反应。经常消极思考问题是形成压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心理暗示对个人的行为意识发挥很大的作用,不要让压力占据了头脑,保持乐观的心态是控制心理压力的关键。当户籍民警在工作中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时,要冷静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也可以找朋友倾诉,转移烦恼,培养兴趣爱好等,用恰当的方式将不良情绪合理宣泄。

(三)尝试创造一种内心的平衡感

人的心理都希望被人重视。只要我们首先重视他人,在群众前来窗口办事的时候,户籍民警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真诚服务,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而微笑是一剂良方,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户籍民警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群众,只要先给对方一个微笑再问明来意,就会让群众感到亲切,从而易于沟通,让窗口工作更为和谐。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我们的心情得到放松,压力减少。户籍窗口是公安机关展示给社会的一面镜子。户籍民警长期不懈努力,定会收获群众对户籍窗口工作的信赖和尊重,找到了内心的平衡感,曾经的烦恼和困扰就会烟消云散。

(四)学会协调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以适应社会的规范,提高自己的适应力。就户籍民警而言,首先要正确认知自己,摆正位置,克服困难,逐步完善自我;其次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经常换位思考,减少警民矛盾,积极营造和谐氛围;另外要坚定理想信念,协调好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保持健康的心态,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自己的价值。 (县公安局治安大队民警李瑞美)